如何破解“朱之文”的困境?——让法治的阳光驱散欺凌的阴霾


如何破解“朱之文”的困境?

让法治的阳光驱散欺凌的阴霾


4月15日,朱之文两名“粉丝”酒后强行踹开他家大门引发关注。4月18日,单县公安局发布通告称,两名男子被行政拘留十日。


最近看了多篇关于“大衣哥”朱之文家大门被踹的文章,很多感触。朱之文是一位老实善良的农民,因为有唱歌的天赋,不仅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家庭经济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但朱之文依然是那样善良淳朴,尽力为家乡多做好事,尽力帮助村民解决困难。令人遗憾甚至让人愤怒的是,朱之文的善良被当成懦弱,很多村民利用他、戏耍他甚至欺负他。


我认为,朱之文的境遇不是个例、也不仅发生在农村,在整个人类社会中都广泛存在。这类问题的本质就是欺凌,也就是以强凌弱,一方长期蓄意或恶意欺负他人。其中最为常见的案例往往发生在校园,欺凌者蛮横霸道,有时纠集多人,对其他同学进行欺负。欺凌本质上是一种暴力,但表现形象又与传统概念中的暴力有所区别,主要是欺凌的具体手段不那么血腥和激烈,比如常见的欺凌手段包括语言的嘲讽、侮辱、威胁,身体的推搡、伤害,社交的排挤、孤立,财物的损坏、勒索等。


欺凌一般并不造成法律概念上的重伤、轻伤等严重的身体损害后果,所以往往并不容易被发现。欺凌对人的伤害主要体现在心理和精神层面。欺凌造成被欺凌者长期生活在紧张和恐惧中,对孩子而言,不仅影响性格,也会影响智力发育。打架斗殴往往是短期的暴力冲突,双方一般势均力敌。欺凌却是以强凌弱,往往蔓延很长时期。欺凌不仅带给受害者长期痛苦,也滋生了欺软怕硬、以强凌弱的不良风气。所以,欺凌是弥漫在人类文明中的阴霾。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成就之一,将是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预防和处理欺凌现象。


网络上很多人为朱之文抱不平,也有很多人提出,他为什么不买套房子搬到城里去住?他没有必要与这样的村民为伍!但问题是,朱之文具备搬到城里生活的经济条件,但那些生活在农村、也被戏耍欺负、但没有条件在城里买房的农民怎么办呢?难道老实善良的人被戏耍、被欺负以后就只能逃离吗?难道遭受欺凌的学生就只能转学吗?难道对那些蛮横霸道之人就没有办法、只能听之任之吗?朱之文的遭遇不仅促使我们思考欺凌的问题,也督促我们思考背后的原因以及从制度上破解的路径。


最近几年,在我国校园中发生了一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校园欺凌案件。我一直清晰记得2016年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采访的一个案件。在当年6月1日那个本来属于孩子们最快乐的日子,青海一位15岁少年不堪忍受几位同学长期的欺凌,留下遗书服药自杀。那期节目的标题就是《致命的欺凌》。一个积极的现象是,国家越来越重视校园欺凌问题。2016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室发布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这是我国在国家层面发布的第一份专门预防和处置校园欺凌问题的政策。后来,教育部又联合相关部委发布了具体治理方案,天津人大还专门制定了一部地方法规来解决这个问题。重视校园欺凌,不仅能够更好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也能从根本上培育社会文明。所以国家重视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是必要的、迫切的。

青海15岁服毒自杀少年留下的遗书,称难忍同学欺凌


解决欺凌问题的关键还是法治建设。以强凌弱是丛林法则,单靠个人难以有效解决各种欺凌问题。那些长期遭受欺凌的学生甚至家长都难以解决其遭受欺凌的局面,朱之文也难以自行解决当前面临的困境。依靠个体解决欺凌现象,要么就是容忍承受,要么就是逃离躲避,要么就是奋起反抗、有时酿成更大悲剧。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社会治理方式。欺凌的本质是以强凌弱,法治的核心是人人平等。欺凌是个体的逞强斗狠,法治是集体的制度保障。所以法治建设的宗旨和目标就必然是要从根本上预防和处理各种欺凌问题,以国家强大的力量,保障每个人尤其是那些弱势的人、老实善良的人得以安全快乐地生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特别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整个社会尤其是各级党和政府以及司法机关都应该认真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真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是坚持党的领导,而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我们的法治应该更加强调尊重和保障人人平等,更加强调尊重和保障每个普通人尤其是弱势人群的合法权利,更加不能忍受各种社会欺凌现象。


所以,朱之文的问题不仅是他个人的问题,朱之文的问题引发的是我们对法治建设的思考。为什么朱之文这样一位老实善良、热心公益的农民,在当地长期忍受村民的骚扰、戏耍、欺负?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各种欺凌的现象?各地党和政府以及司法机关、居(村)委会是否积极履行了法定职责以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如何让法治的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如何让法治的力量最大限度得到彰显?如何更好满足每个人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法治建设进程中永恒的主题。我们希望,伴随法治的完善,法治的阳光能够驱散欺凌的阴霾,让每个人都可以心情愉悦、安全快乐地生活和成长。